七部門聯合印發《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
近日,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籌治理為核心,部署19項關鍵措施,為河湖治理按下“加速鍵”:
鞏固深化水環境治理:聚焦入河排污口整治、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6項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負荷。
加強基本生態用水保障:明確了著力保障河湖生態流量、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措施、強化生態流量監測信息共享3項措施;
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水生生物保護恢復、實施湖庫富營養化綜合治理等6項措施;在全面推進保護與建設方面,提出加大支持力度、開展全民行動等4項措施。
政策藍圖已繪就,如何實現從“治標”到“治本”的跨越?水環境綜合治理監測系統,正以科技之力破解治理難題。
科技賦能:織密監測網絡
1. 水環境治理:從“被動應對”到“源頭管控”
排污口智慧監管:
實時監測工業、生活排污口水質(COD、氨氮、總磷等),自動識別異常排放,聯動執法平臺溯源追責,助力排污口整治效能提升。
工業園區污染防控:
在化工、印染等高污染園區布設水質傳感器,動態跟蹤污染源,預警超標風險,嚴防“跑冒滴漏”。
面源污染精準治理:
通過農業區水質、土壤墑情監測,分析面源污染時空分布,為農藥減量、生態攔截溝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2. 生態流量保障:從“模糊管理”到“科學調控”
生態流量動態監測:
在閘壩、水庫等關鍵節點部署流量計,實時監控泄放水量,結合氣象、水文模型智能調節,確保河流“不斷流”。
跨部門數據共享:
打通水利、環保、氣象部門數據壁壘,構建流域生態流量協同管理平臺,支撐“一河一策”精準調度。
3. 水生態修復:從“單一治理”到“系統修復”
通過水質監測、藻類智能識別、水生態健康評估模型,為水生生物棲息地保護、藍藻水華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水環境綜合治理監測系統作為政策落地的“科技尖兵”,將推動治水模式從“經驗判斷”向“數據決策”轉變,從“單點治理”向“系統修復”升級。當每一滴水都被智慧守護,每一條河湖都重煥生機,我們將真正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中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