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安全監測系統:從隱患潛伏到風險可視
截至2025年全國公路隧道總里程突破4萬公里、鐵路隧道總里程超過3萬公里。然而隧道因其封閉性、地質復雜性及高交通流量,其由此引發的安全風險始終是行業痛點。近年來國務院安委會、交通運輸部等發布政策文件,強調通過智能化技術提升隧道安全水平。隧道安全監測系統作為“智慧基建”的重要工具,正通過實時監測與智慧預警為城市生命線筑起一道“科技防線”。
一、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防控
《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指南(2023版)》已將隧道安全納入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核心監管范疇。而且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公路橋梁隧道結構監測系統工作實施方案(2024-2030年)》,明確要求2030年底前實現高速公路、普通國道橋梁隧道監測系統全覆蓋。隧道安全監測系統在監管單位實現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防控的轉變道路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WITBEE?萬賓科技?隧道安全監測系統實時采集隧道的位移、沉降、傾角、裂縫、加速度、拱頂下沉、水平收斂、地表沉降、溫濕度等多種數據,使得監管人員可以隨時掌握隧道的運行狀態并獲取及時的預警信號,而不是等到隧道出現安全事故之后才去檢查和加固。這是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防控轉變過程之中的重要一步。
二、全域聯網實現“一網統管”
在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防控的基礎之上,隧道安全監測系統的應用也為城市管理部門帶來了更加智慧的監管方式——“一網統管”。它將每個隧道內部的傳感器所采集的數據進行整合,并且在打破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后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協同分析。在“一網統管”模式下隧道安全管理不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而是涉及交通、應急、市政、環保等多個部門的協同治理。例如當隧道監測系統發出預警時,交通部門可以及時疏導交通、應急部門可以準備救援力量、市政部門可以進行維修和加固。
在“一網統管”模式下的各部門能夠快速響應隧道安全問題,減少中間環節,縮短處置時間。而且通過隧道安全監測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協同治理,避免了各部門之間重復采集和處理數據的問題,提高了管理效率。
隧道安全監測系統的實時預警、智能分析、一網統管等多種功能,為隧道安全從“事后搶險”轉向“事前防控”的過程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持,為人民群眾的安全出行與城市生命線的保護提供堅實保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