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為建筑結構“把脈問診”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明確要求2025 年要持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既有建筑改造利用以及老舊街區更新改造,并系統開展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任務。從 “十二五”
到 “十四五”,政策對建筑行業的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發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目標,逐步引導建筑行業朝著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方向發展。
廣西南寧賓陽縣的民房坍塌、遼寧本溪的樓體坍塌等,每一起事故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且敲響了建筑安全的警鐘。這些悲劇的發生凸顯了加強建筑安全監管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智慧“醫生”。
一、內部結構監測
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智能加速度監測儀、智能結構診斷器、傾角振動監測儀、GNSS 監測一體機等高精度設備,共同構建了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傳感器網絡,深入建筑的各個關鍵部位為監測系統提供更可靠、及時的數據援助。
1.智能加速度監測儀實時監測建筑在日常使用以及遭遇地震、風暴等突發狀況時的振動情況,為評估建筑的動態響應和安全性提供高精度的檢測數據。
2.智能結構診斷器專注于主體承重構件——梁、柱、墻等的內力分布變化,為建筑的結構優化和加固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
3.傾角振動監測儀持續記錄建筑傾角的變化,及時發現因地基沉降、不均勻荷載等因素導致的建筑傾斜并發出預警。
4.GNSS 監測一體機實時監測建筑和地基基礎的沉降、水平位移等動態參數,反映建筑在自然環境因素和人為活動影響下的變形、位移等情況。
二、外界環境監測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監測范疇不僅局限于建筑結構本身,還涵蓋了風速風向、溫濕度、降雨量以及地震烈度等多種環境參數。
1.風速風向的精準監測能在強風天氣來臨前發出預警,為高層、超高層建筑的結構穩定性提供保障。
2.溫濕度變化數據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建筑材料的熱脹冷縮效應,為制定維護、保養等計劃提供依據。
3.降雨量的實時監測可及時發現雨水對房屋的浸泡風險,特別是在暴雨季節可以預防地下水位上升對建筑物地基造成威脅。
4.地震烈度的實時監測則是判斷建筑受損程度、及時啟動應急救援的重要依據,在地震發生時為救援人員迅速定位受損區域提供準確信息。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實現了實時監測、數據分析和智能化預警,在政府部門打造更加安全、智能的城市生命線之路上為其提供強勁的助力。
相關閱讀: